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贵在“读”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小学生因为知识面狭窄,思维简单,他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是先记忆,再逐步到理解、应用的过程,那么作为教者又该如何引导小学生的读书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课堂上读书要注重循序渐进。首先,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读书。就不同的年级和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开始应由每一分句每一分句带读,这种方式可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便于掌握,也能弥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遗忘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当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时,可采用一句话,一句话的带读,培养他们对单个句子的理解,这时教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喜欢开口说话,敢于用所学过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为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选择性对自然段的带读是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的一种非常形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为他们即将步入中学门槛,知识面也拓宽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也就是语感的养成,好与中学教育接轨,同时,也是防止教师的过多的干预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给学生一片思维驰骋的空间。
其次,在老师带读的基础上,逐渐上升为学生自觉地读书。要想做好这个过渡工作,笔者认为图径有:一开始以优生带领差生或以小组带领全班读书。前者优点是由于学生间语言相似,利于差生接受,使他们无心理压力;后者既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又能培养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达到以逸待劳的效果,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重担,这一步实施后,老师就可以要求全体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对于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抓住中心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教师要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读书,这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读书的环境,边读边思,学以致用。
课下又是怎样读书呢?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因材施教,个别辅读,也就是说差生能开口,不怕出错。教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教学效果,便于改变课堂教学布局结构,而且这也是转化差生的方法之一。二是鼓励学生“两两帮助”,具体讲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读书,背诵,或者两人同时。这种方法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的再巩固,合两人的记忆,互相补缺补差,它的优点是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边走路边进行,边做游戏边开展,不仅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课下的引导,并不是说教师要剥夺学生的业余一切活动,而是在正确的方法支配下,使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意义。
关于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真,切不可离“读”万里,尤其让小学生动口是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多让点时间给学生读书,这对我们的工作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成效。
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图书呢?除了细心和周到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文体类型作出选择。
(一)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在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均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一些带图画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年级比较喜欢读一些短小的科普类图书,如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级所选的书也应有所不同。
(二)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除了因不同年龄有差异外,不同性格的孩子也会有阅读兴趣的不同,甚至有的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所产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选书时必须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学生的阅读功利性比较强,如果问学生:“你们读的最多的书是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说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小学生优秀作文等。如果问学生:“你们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他们会说是<<安徒生童话>>、<<智力大全>>、<<科学家的故事>>、<<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等等。没有一个学生会说喜欢作文读物,为什么不喜欢的书却是读的最多的呢?一句话,为了写作,有时,为了能让学生写好作文,老师也总是要求学生去看一些作文读物。固然,读一些作文法,对写作有一点好处,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不快,学生缺少一种大语文的底气,也不能真正写好作文。虽然有的学生作文书一大摞,习作仍是困难重重。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只有他们喜欢的才能有较高的收获。
(三)文体类型
小学生,不管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模仿是共性。他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并且就老师曾经指导过的阅读方式实施于相似文章,会显得轻车熟路。为此,适当关注文体类型,以配合课内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 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二.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读书的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几种阅读的技巧:一是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 指导学生做好专题性读书笔记,做到“8个一”。
“读一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杂志”;“抄一抄与主题相关的好词、佳句、妙段”;“背一背与主题有关的好词、佳句、妙段”;“编一编与主题相关的童话故事、诗歌”;“想一想与主题相关的金点子”;“画一画与主题相关的图” “写一写与主题相关的小实验”、“问一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四.交流评论。
可以以交流为主,也可以以评论为主;采取故事、朗诵、表演、实验等方法交流。
五.进行主题式探索性读书活动指导。
主题式探索性读书活动一别以往读书活动以个人阅读为主的读书形式,改为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的方法开展。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同时,不仅使学生“会读”,而且使学生“乐读”、“好读”,培养了学生社会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同时还要建立起奖励制度。在活动过程中,颁发各类奖章,定期评选读书积极分子,同时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