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作为孩子的父母,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有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后,到达了“一根筋”的状态呢?前几天在一个宝妈群里,同时看到了有两位宝妈在吐槽自己家的孩子,大致一看,其实都是在说自己家的孩子“一根筋”,但是两位所经历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宝妈A说:自己简直就是养了一头倔驴一样,人家是撞了南墙就会回头,自己的孩子却是撞了南墙就要一直撞下去,直到把强撞出窟窿来。比如玩儿拼图的话,非要把拼图全部拼好了以后才去做另一件事,就算是饿着肚子也要先把拼图拼好。不只是这些,做其他任何事都是,如果没能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甚至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就算是下雨也要坚持出去。
宝妈B说:我家的孩子倒不是这样,他是会认为什么东西就是应该用来做什么,例如吹风机只能用来吹头发,不能用它来吹干衣物。有一次孩子下楼去买东西,出去的时候天气还是晴朗的,但等他付完钱后突然下起了雨。
孩子就这样顶着一头水回了家,让我惊讶的是他手上竟然还拎着一个塑料袋,于是就问道:“你外边下雨,你为什么不套上塑料袋用它来挡雨呢?”没想到的是他反问我:“妈妈,塑料袋不是用来装东西的吗,怎么能用来挡雨呢?挡雨不是要用伞的吗?”
两个孩子都是“一根筋”的表现,但所表现出的方式却又不大相同,我们逐个来进行分析。首先前者所表现出的是对于某件事的完成欲望要比较强烈,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坚持完成。
他们往往不会去理会来自外界的一些意见,就算是和自己最亲的父母也是如此,很多父母都会担心孩子这样会不会对他以后的发展有不好的影响。
然而,孩子这样的表现,在现如今的社会,也是一种难得的坚持和执着呢,这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其中也必定隐藏着巨大的能量,父母完全不必担心。
你家的孩子做事“一根筋”并不是特例
•紫格尼克效应
曾经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给128个孩子布置了作业,她让一部分孩子将作业全部完成,而另一部分孩子只完成一部分的作业就被中途叫停。
经过一个小时的测试后总结得出:其中有超过八成的孩子对于中途被叫停的作业仍保持着崭新的记忆。最后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于已经被完成的工作总是会表现出很健忘。
这是因为欲望已经得到满足,而还没有被完成的工作却总是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这就是“紫格尼克效应”。例如孩子在玩儿拼图,拼图全部都拼好了很可能就会被扔到一边去也不会对它保持过多的记忆,但对于还没有拼好的却能始终都在心里惦念着。
•蒙特梭利理论
除了上面的紫格尼克效应外,还有蒙特梭利理论也能够说明孩子的这一行为表现,蒙特利梭理论对此所给出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孩子正在经历秩序敏感期,这是孩子们对于外界最开始的一种思考逻辑,在做任何事时,他们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以及方式。
如若孩子所做的事不符合逻辑时,孩子们的秩序感就会随之出现混乱,从而会让孩子表现得焦虑不安,如若秩序达到正常范围,孩子们则会表现出平静,进而会不远轻易放弃正在做的事。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孩子因在做的事物而出现某种行为时,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也不要去训斥孩子,因为随着他们慢慢的成长,这一系列的行为都会随之慢慢消失,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家长的耐心与指引。
为达目的不放弃,说明孩子懂得坚持
对于坚持要把一件事完成的孩子来说,未做完的事总是会让孩子感觉到“神秘”,这种“神秘”也正是能够让孩子坚持去完成一件事的驱动力,它会驱动着孩子将某件事完成,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心理张力”。
心理张力比较强的孩子,他们相较于其他孩子就会表现得比较执着、固执,他们一般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都不会轻易的放弃。但心理张力这回事可能也会比较脆弱,它比较容易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当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时,如果有人告诉他这件事的答案时,孩子们也因此会不再对此事坚持下去。
即便如此,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们对于一件事表现出执着时,也更应该去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孩子懂得对完成一件事所要付出的坚持,他们也会更有耐心、有韧劲,他们也更会懂得阳光总在风雨后。
对此家长只要把握好孩子执着的度,就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例如去告诉孩子某件事的后果是什么,让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对此有一个衡量与选择。而对于后一种孩子,他们无法通过一些物品的特性而联想到它的另一种用途,这说明孩子是存在某种认知偏差的,他们已经陷入了“功能固着”
什么是“功能固着”?它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什么是功能固着?
根据百科解释,“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行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这一概念是被德国的心理学家邓克尔所提出。
比如说我们在前文提到的第二个孩子,由于他平时所看到塑料袋的用法就是用来装物品,所以会认定塑料袋的这一功能而忽略了它还可能会在其他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孩子在还小的时候他们会受到认知能力、思维习惯等一些束缚,从而出现“功能固着”这一现象。
•功能固着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①导致孩子想象力匮乏
所谓想象力,就是我们的大脑对于已经存储在大脑之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来形成一个新的形象的心里过程。但由于产生了功能固着,所以孩子们会认定一件事物只能有一种特定功能。
由此他们的大脑也不会对这件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存在想象力匮乏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一些知识往往要显得更被动,而且探索能力也要比较差,大多都会表现得缺乏活力。
②产生惰性思维
惰性思维指的是因为主观依赖性严重,而缺乏积极主动的主观思维能力,不会或很少去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例如,孩子在家里看电视里做手工的节目,自己也想试一下,于是就找出各种所需要用到的素材,电视里所演示的是用小刀来将卡纸割开,但家里没有小刀,于是妈妈就给孩子拿来了剪刀,没想到孩子却不干:“电视里讲的就是要用小刀来割才行。”这就是明显的惰性思维,因为认定了物品功能的唯一性,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③会导致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例如,在周末时妈妈把孩子用脏了的笔袋给洗,但由于这两天的天气原因笔袋并没有干,那自己的笔要用什么装呢?
孩子会想如果自己还有一个笔袋就好了,但事实是并没有,于是只能去干着急,孩子并没有想到,原来家里空出来的小收纳盒也可以先拿来装笔应急。
所以这类的孩子,他们会因为自己没能将问题解决而难受,甚至会觉得自己没用。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负面情绪之中,会让他们变得不自信,长此以往也会成为“固定型思维”的孩子。
对于有“功能固着”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⒈通过进行对比,让孩子认识到某件事物的本质
孩子们会认定某一件物品只用用来做某一件事的原因在于,他们知道的是这件物品的普世价值,而并不清楚它的的本质、原理是什么。
例如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大多都会用太阳伞来遮阳,这是因为太阳伞能够遮挡住阳光,而能够遮阳的不只有太阳伞,像普通的雨伞、纸板等也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通过进行对比来让孩子认识到一件事物的本质,然后让孩子去寻找有哪些物品可以来替代当前的物品。
⒉家长去引导孩子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它指的是我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能够将这一问题的答案扩散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发散思维的训练包括结构扩散、用途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等。使用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东西来激发孩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以此让孩子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想到多种解决办法。
•结构扩散:以一件物品的结构为扩散点,让孩子以这件物品的结构来设想存在这种结构的其他一些物品。例如通过鸡蛋的“壳体结构”联想到安全帽、头盔等。
•用途扩散:以某事物的用途为扩散点,让孩子发挥想象找到它其他一些可能会发挥到的作用。例如毛巾除了可以用来洁面、擦干水分外,还可以起到隔凉隔热的作用。
•方法扩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来找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例如在晚上做作业时突然停电了,我们可以用蜡烛、手电筒等来作为光源来保证作业的完成。
•形态扩散:以某件事物的形态作为扩散点(如味道、形状、颜色等),让孩子联想到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此形态出现。例如蓝色可以作为天空的颜色,也可以作为大海的颜色等等。
⒊通过“头脑风暴法”来促进孩子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头脑风暴法”由心理学家奥斯本所提出,它是指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参与者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设想、观点,来寻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例如,让孩子思考如何才能在不使用塑料袋的情况下,将袋子里的豆子从一个地方拿到另一个地方去,他们可能会想到一系列如使用碗、衣服裤子的口袋、帽子等等的方法,可能其中的一些方法会让你感觉到有一丝气愤如装到丝袜里。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表述时,家长也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让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在他们表述完毕之前,不要去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议;
2、对于孩子的一些新奇的想法,我们要给予鼓励,做到让孩子大胆的去想象;
3、在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时,我们要更注重的是想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孩子的“一根筋”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去寻找到孩子的发光点,例如他们做事执着,然后再对此展开引导。
而对于功能固着这样的“一根筋”,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惊慌,我们只要帮助孩子在功能固着这一基础上,让孩子得以对事物的启发、思考,去让孩子能够将思维发散就好,这样对以后的生活就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