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还要下好几天的雨,估计到周日,大晴天才会回归。
很多时候,只有到了下雨天,人们才会想起雨伞。
58岁的戴金炉,在翠苑四区摆摊修伞,已经有20多年了。摊位并不显眼,绕过小区37幢,靠着文一路一边的一扇锁着的铁门处。
每天来修伞的人,屈指可数,但老戴依然坚持在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张,就像是和翠苑这一片居民的约定好了似的。
没用到零件,就不收钱
老戴的摊位很简单,架着两个大的遮阳伞,一个绿色的大铁柜里,装着好几筐各式各样的零件。还有一个饭盒和饼干盒,一台红色的录音机里,总是放着各种音乐。
但是老戴说,他最爱听的,还是新闻。
除了修伞,老戴也帮人修拉链,补鞋子。
修伞摊没有招牌,老戴也没做过宣传,但翠苑一带的人都知道,社区里有个很会修伞的戴师傅。
昨天下午,杭州下起了小雨,翠苑三区的鲁阿姨带着一把浅蓝色的折叠伞来找老戴。
“收伞时太用力,把伞柄给压坏了。这伞还蛮新的,扔掉就太可惜了。”。鲁阿姨说。
老戴边聊着天,边鼓捣伞柄,用了1分多钟就修好了。因为没用上修伞的零件,老戴没收钱,这是他和老客户们的默契。
鲁阿姨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找老戴修伞有五年多了。“大家伙儿都知道他的,社区搞便民服务活动,他都会参加。”
“谢谢啊。”修好伞,鲁阿姨骑上自行车准备回家。
老戴摆了摆手,示意“小事儿一桩”。
就在这一句“谢谢”和两回摆手里,一来一往,攒成了老戴和翠苑一带居民多年的情谊。这也是这么多年了,老戴都没想过要搬地方的原因。
夫妻俩修伞修鞋,拉扯大了女儿
老戴的老家在台州仙居,1997年搬到杭州的。当年住在西溪一带,后来搬到了益乐新村。
来杭州那一年,老戴有了女儿,他是想着给女儿挑个好学校上学才来搬到杭州来的。
修伞这门手艺,老戴是和表叔们学的。“一辈子也没干过其他工作,就会修伞。”老戴说。
老婆也是个手艺人,在翠苑三区置了摊子,帮人补鞋子。夫妻俩都是个热心肠,每次社区组织便民服务活动,他们都会参加。
老戴说,修伞这个生意,在6年前还算可以的。
修一把伞一到两块钱,一年下来,还能存个一两万带回老家盖房子。
这么多年来,老戴夫妻俩就是靠着修伞修鞋的手艺,拉扯大了女儿,供女儿上完了大学。
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找了一份农业测量仪器销售的工作,蛮稳定的。老戴说,他们的生活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20年不涨价
鲁阿姨走后,老戴开始修另一把折叠伞,那是一个老客户前几天拿过来修的,并不急用。这把伞几乎是散了架的,伞骨全都断了,他就用铁丝一根根给串起来,再逐一固定好。
“这把伞修好收多少钱?”我问他。
“3块钱。”老戴说,比重新买一把便宜多了。
手上伞还没修完,65岁的胡阿姨拿来一条皮带,让老戴帮忙打3个洞。
“皮带是我女儿的,她太瘦了,不打几个洞就用不了了。”
老戴给皮带打完洞,胡阿姨又拿出了一件小孩子的外套。“这是我外孙女的,春节期间刚买的,没穿过两回,拉链就拉不上了。”
胡阿姨说,“只是拉链头坏了。如果这样就扔掉,真的太可惜了,还很新的啊。”
老戴给新外套换了个新的拉链头,一共收了胡阿姨3块钱。
社区的人多说,老戴收的几乎就是材料费,人工费就都免了的。
这几年,来修伞的人少了很多,老戴赚得也少,但是一直没涨过价。
“来的也都是年纪较大的人。”老戴说,就没怎么见过年轻人来修伞的,有也是家里的老人让他们来的。现在买一把伞也不贵,年轻人图省心,也就很少拿来修了。
老戴的铁柜子里,装了好几盒的修伞零件和拉链头,这些都是他在杭州的各个小店里淘来的。
“如果不是干这一行的,估计很难找得到。”老戴说。
一天来修伞的人多多少?
“也就10来个吧。”老戴说,这估计还得算上来补鞋的人。
前阵子都是大晴天,几乎没有人找老戴修伞,这几天,杭州下起了雨,才多了几个。
20多年过去,老戴还是老样子,用不到零件的小修修,就不收钱。
早上8点准时开张,到了下午,如果两个多小时里都没来活儿,老戴就收摊了。
“社区里还真的要有戴师傅这样的摊位,不然一件好好的新衣服,就没法穿了。”
每年,都会有不少读者打进85100000热线问杭州哪里有修伞补鞋的地方。虽然买一把伞也不贵,但还是有人愿意踏破铁鞋,在杭州找修伞匠,就为了一把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修的伞。
在杭州,像老戴这样支着修伞、换拉链头摊位的,不仔细找,估计是很难找到了。但就是这些摆在小区里不起眼位置的摊位,这些老手艺人,方便了许许多多的居民。
(作者:记者 林建安 编辑: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