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背诵筑积累,“厚积薄发”理解得真知
朱秀玉,1997年7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现在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担任教研组长、地理教师以及城阳街道兼职教研员职务。担任教研组长多年,带领全组教师积极钻研业务,善于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和有效方法教育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次举行区公开课,区优质课,市公开课,先后被评为“区教学能手”“街道先进工作者”和“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在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初中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学生们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好奇引领入门,二是背诵积累能力,三是理解形成思维。”青岛城阳四中的朱秀玉老师,把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分成“三步走”:先要培养孩子的地理学习兴趣,再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做到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最后达到“悟”与“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具体到各个年级,应该怎么做呢?那就要跟随朱老师的步伐,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七年级:借助新学科的兴趣,学好识图、看图的本领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地理是全新的一门课。同学们翻翻课本,一定不会陌生,很多图、很多画比较直观,而且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时候的孩子对地理很有兴趣,是入门的好时机。每一堂课,同学们都可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比如,学到地球自转与公转了,预习课本翻翻习题,记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什么人的影子会一年四季长短不一?为什么青岛的学生8:00开始上课,新疆的孩子10:00才上学?带着“求知”的心态去听课会更加专注,也会有解题的成就感。
地理的学科性质既不是纯文科也不是纯理科,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学成“死记硬背”的科目。学地理讲规律、重方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读图、识图的方法。一张图拿到手里,第一步,同学们先把“重点信息”圈画出来,图例是什么?有没有注记?先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把“关键词”标注出来,是地形图还是降雨图,是等高线还是等温线?一定要分辨清楚。第三步,把“因果关系”表述清楚,表达一定要用专业术语,即便是真的理解了,但用自己的大白话阐述还是得不了分。
要想术语说得好,巩固背诵少不了。表述的专业性,用词的准确度,提升这两点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过背也讲求方法,同学们可以这么办:先把规范的答案誊抄下来,然后多读多看多理解,慢慢固化成自己的思维,最后通过做题去“活学活用”。
八年级:做好准备活动,全面接轨中考
八年级结束,地理就要结业了,所以这一学年的学习安排比较紧凑。任务重内容多,这就要求同学们用好时间,做好“准备活动”。八年级上学期结束的暑假,是出成绩的“关键期”。因为这时候,七年级的知识点基本都遗忘了,开学马上又要面对紧锣密鼓地复习,不做好衔接很容易跟不上“队伍”。所以,八年级的寒假同学们要每天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把之前的几个重点难点,如经纬网、地球运动、气候资料梳理清楚,这样就能在下学期的复习中“游刃有余”。
复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很多许久不用的知识需要重新背。学过的知识点同学们都理解,知道“怎么回事”,却不能完整地复述出来。很多时候同学们觉得“理解了”就等于“学会了”,故而只注重书面作业,不注重背诵作业。这在地理学科上行不通,理解是帮助我们从脑海中“提取”知识,肚子里没货怎么“提取”,答起题来又只能用自己的大白话了。
背诵的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了。家长们也不用一个题一个题的去检查背没背过,用10分钟时间,坐在孩子身边陪着他翻翻书背一背就可以。同学们也要注意,不要“自顾自”的努力,要用心跟着老师的脚步前进,老师都讲到下一个题了,有些同学还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记笔记。学习讲究方法,不要浪费自己的努力。
朱老师常和同学们说:“跟着老师的方法走,你一定能有进步。”随着时间累积,按着朱老师的方法学习,原本在及格线徘徊考40-50分的孩子,一个学期都能进步到60-70分。有方法、有技巧、有规划地朝着目标持续前行,珍惜时间聚沙成塔,结果终将厚积薄发。
主编:焦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