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称“结巴”,是指在说话时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的现象。口吃是幼儿阶段容易出现的语言表达障碍现象,权威统计显示,90%的口吃患者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常见的幼儿口吃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存在缺陷,具有两种表现:一类呈强直状,难以发出第一个音节;另一类呈痉挛状,反复重复某一个音节,并伴随如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有时还伴有其它症状,如易兴奋、情绪不稳定、易激怒、胆小、睡眠不安稳、恐惧、遗尿、食欲低下等。
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有:
1.在幼儿学说话时,家长操之过急,逼迫幼儿说话,或突然打断幼儿说话,使幼儿精神紧张,引起口吃。
2.有些幼儿本来说话很流畅,但喜欢模仿周围的人,若家中有口吃的人,幼儿经常模仿,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口吃。
3.幼儿说话时姿势不正常,如低头、眨眼、扮鬼脸、身体过度倾斜等。
4.幼儿突然受到惊吓或者打骂等精神刺激,也容易引发口吃。
口吃纠正方法:
1.引导幼儿顺利发音
口吃幼儿大都卡在单词第一个字的发音上,父母可以示范并引导幼儿先轻轻地发出字的声母,然后与韵母拼合,拼出字音,再慢慢地向第二个字音滑动,这是矫正口吃的首要诀窍。
2.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语言习惯
大多数口吃幼儿说话时伴有不正常的姿势,临床医学上称这种姿势为口吃行为模式。因此,纠正幼儿口吃需要注意纠正幼儿的口吃行为模式,必要时可以让幼儿对着镜子训练自己的讲话姿势。
3.培养幼儿的胆略、勇气和自信
鼓励幼儿多与小伙伴及家长进行语言交流,在公共场合讲话,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念儿歌和讲故事等,使幼儿语言表达逐步流利。
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信心。家长应告诉孩子,矫正口吃需要时间,不可急于求成。略有反复是正常的,决不可灰心。矫正口吃,关键在于要有信心和恒心。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家长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