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近年来影响北方蔬菜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其它名称:小白蛾子
寄主: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牡丹花等都能受其为害,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112个科653种植物。
危害部位:叶片
分类:同翅目,粉虱科
学名: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危害特点: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白粉虱为害
引起的煤污病
发生规律:白粉虱不耐低温,在北方,一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危害。春季扩散到露地,9月份以后迁回到保护地内。白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完成一代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开始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可产142.5粒卵,多者400-500 粒。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能力,开始营固着生活。成虫不善飞,有趋嫩性、趋黄性,故新生叶片成虫多,中下部叶片若虫和伪蛹多。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
防治方法
1、加盖防虫网:在育苗床周围,或温室大棚栽培时通风口加盖防虫网,防治白粉虱的进入。
2、黄板诱杀:白粉虱有趋黄性,可在温室内设置30~40厘米的方板, 其上涂抹10号机油插于行间高于植株顶端,诱杀成虫,每亩悬挂40-60块。
3、生物防治: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当番茄平均每株白粉虱成虫在0.5头以下时,每隔2周连续3次释放丽蚜小蜂每株共15头,可控制白粉虱的发生为害。
4、药剂拌种: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播种前,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200拌种,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危害。
5、药剂灌根:可在育苗床或定植时,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000倍液,结合浇水浇灌苗床,或定植时用该药液浇定植水,每株400-500毫升。
6、土壤处理:定植前,可用4%噻虫嗪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每亩2-4公斤,也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危害。
7、药剂喷施:在白粉虱发生初期,首选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5-20毫升/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毫升/亩,也可用5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10克/亩等药剂,或2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5克/亩,兑水30公斤。对植株进行均匀喷雾,每15-20天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