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文,总是流水账。
干巴巴的,没看头。
孩子写得痛苦,家长也看得揪心。
——是不是90%的小学生家长,都遭遇过这种状况?
1
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让孩子的作文大变样。
五感,也就是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加入五感描写,就像加入了各式佐料,让孩子的作文生动丰富起来。
2
上周,豆丁睡前哭了三次。
最后一次,她哽咽着扑过来,说:"妈妈,你抱我一下吧!”等我抱住她,她瞬时小雨转大雨,好一顿嚎啕。哭累了才抽抽搭搭睡去。
三次大哭,都源于她看的一本书,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奖书之一——《人字拖女孩》。
今天有点时间,我也把这本书看了一遍,然后,就把妆哭花了。也太感人了吧!
3
为什么孩子的书也可以这么好看?这和作者凯瑟琳.帕特森深厚的写作功底有关。
在这个故事的讲述里,作者正是大量使用了五感的手法,把小主人公的情绪和心理刻画得生活灵活现。
选取了几段原文,来感受一下吧:
视觉
奶奶走回客厅,开始拉掉剩下的防尘罩。并非所有椅子都是灰色,但那些带花色的椅子已经又脏又暗,褪了颜色。它们也可能变成灰色或跟巨大的梳妆台和橱柜一样的棕色。大家具在小房间里投下的长长的暗影,宛如一个狱卒。维妮觉得,她比想象中更讨厌这里。
★解读:小主人公维妮的爸爸去世了,迫于生计,全家只好搬去和奶奶一块住。这段描写,是维妮第一次走进奶奶家的客厅的场景。维妮的目之所及都是灰色的,暗淡的。看得出来,她有多讨厌这里。
听觉
她走到一座刚粉刷过栅栏的房子前。拖着树枝拂过那片白色篱栅,能奏出一曲完全不同的乐音,跟拖过人行道时发出的那种刮擦声和沙沙声都不同。她发现,栅栏那头是片高高的围篱。她想:要是把树枝伸到那片围篱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她应该就树枝不同的刮擦声写首诗才对。她是第一个想到写这样一首诗的人吗?
★解读:刚转学到新学校的维妮,悲伤而孤独。那天,新老师克莱顿先生鼓励她写一首诗。放学路上,维妮拖着树枝,回味着老师带给她的温暖。大概,只有这样一个敏感又孤独的孩子,才能捕捉到树枝刮擦不同表面的细微声音吧。
味觉
她整整喝掉两大杯牛奶,每一口都让维妮觉得她马上就要吐了。即便有牛奶,燕麦片也像岩石般堵在她的喉咙里。但她只要露出丝毫想吐的模样,妈妈就会扬起眉毛,挑衅地看着她,一副谅她也不敢吐出来的样子。
★解读:自从爸爸去世,5岁的弟弟梅森就不再说话了。妈妈和奶奶常常忙着照顾弟弟,无暇顾及维妮。在妈妈和奶奶眼里,吃早饭这件事,也只是一个希望速战速决的繁琐日常。即使维妮的胃很不舒服,也被妈妈和奶奶习惯性的忽略掉了。维妮的心里,该是多么孤单苦闷啊?
嗅觉
从小时候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她讲故事时起,她便一直都很喜欢妈妈的味道。有时,她会觉得那味道真好闻,就像春天花园里的花香。有时,她闻着闻着,都会忘记听故事。但此时此刻,就连妈妈的味道,也变成了一股仿佛吃多了果酱面包圈的怪味儿。......维妮在那堆衣服里闻不出自己的味道。
★解读:维妮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爸爸。爸爸去世后,一切都变了,连妈妈的味道都变了。再也找不到昔日妈妈的味道,维妮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悲伤,逆流成河。
触觉
她把手伸进口袋,恨恨地捏着那枚发卡,手指被戳得生疼,多半已经戳出血来了。她小心翼翼地抽出手,食指上出现了一道小小的凹痕,那道细小红痕周围的肉已经肿了起来。她把手指伸到桌子底下层,又无法控制地出了一身汗。
★解读:克莱顿老师结婚了,这让幻想着长大后嫁给他的维妮震怒不已。在嫉妒心的驱使下,维妮把他的跑车划了个稀巴烂。事发后,唯一的朋友卢佩把维妮丢在案发现场的作案工具——一只红色发卡悄悄放回她的课桌上。恐惧,愤恨,无助,各种复杂的情绪让维妮陷入了混乱,只能紧紧抓着发卡,弄疼了自己都不自知。
加入了五感的写作,就像作者打开了一条通道,可以让读者走入文字中,和主人公感同身受。
即使没有看过这本书,也不看我的解读,只看文字本身,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维妮的情绪变化呢?
五感写法,一点也不难。孩子对世界的感受是本能的,比我们大人更天然、更直接、更有灵气。
试着去引导孩子,让他调动所有的感官来写作,作文就会马上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