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3万5的香奈儿根本不考虑洗,可是我连3千5的yeezy都买不起。有人说,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其实,早在18-19世纪,贵族妇女们所穿的华服就没有送去洗的道理。不然为什么欧洲博物馆中展出的贵族服饰几乎都是全新的?
01 怎么避免裙子弄脏
18-19世纪的欧洲,即使是城市,街道卫生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不提下雨天的泥泞,单说将马路当成垃圾回收点的临街住户,和马车货车驶过时马匹随地大小便,就足够组成一个噩梦。
没有硬化的城市道路,下雨后就变得非常泥泞
乡村就跟不用说
工薪阶层的普通妇女,为了减少烧柴用水的洗衣开支,通常选择穿到脚踝的、染着深颜色的裙子,搭配一双耐脏的靴子。
但是富裕家庭的淑女们显然拒绝这种毫无时尚感的打扮方式,她们坚持穿曳地的轻盈长裙来衬托自己高贵的气质和曼妙的风姿。只不过在出门的时候会巧妙的将拖地的部分别在身前、身后、或者干脆拢在臂弯中,以便于保持裙摆的洁净。
在街上要用手挽着裙摆
而在室内举行舞会时,为防止灰尘弄脏贵妇们的裙子,仆人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舞会开始前就将地板打扫的“光可鉴人”。 等到贵妇们进入宴会厅,就会脱下外出鞋子,穿上一种类似于木屐的室内拖鞋,并将她们长长的裙摆挽起到胳膊上或提到手里,再在舞场内穿梭
跟清朝旗人女子的“花盆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室内拖鞋”
踮起脚尖、提起裙边,让我们开始转圈圈
毕竟在工业大生产之前,布料是非常昂贵的,尤其是奢华的细绒长袍和精美的东方丝绸。一旦弄脏,就只能被束之高阁。所以在当时,纯白的礼服对于贵族妇女们来说,是绝佳的炫富手段。不亚于现今社会3万5“穿就扔”的香奈儿。
像“西方纯爱文学鼻祖”简·奥斯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就不止一次地隐晦提出“白裙”的昂贵:在《简·爱》中,一众光彩夺目的年轻小姐里,当之无愧的”女皇”英格拉姆小姐,就“一身素白”;《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寄人篱下的范妮,曾忐忑不安的问埃德蒙,去赴宴的时候穿姨父给她新买的白裙子,会不会太华丽。
19世纪初法国白色晚宴裙,一看就是名媛
反过来说,穿着不能洗的华服才是女性彰显上流社会的显眼标签。敢这么穿的,首先证明你买的起,然后社交圈非常高雅华贵,出门有车接车送,根本不用考虑会弄脏华服。即便不小心弄脏了,换掉就是了。家里只有一套香奈儿硬充名媛,那可真吃不消。
不过,也不是说贵妇们所有的裙子都丧心病狂的和“洗涤”绝缘,毕竟这样的奢侈消费绝对会刷爆她们老公的“信用卡”。为了延长昂贵礼服的“使用寿命”,贵妇们机智的穿上贴身的亚麻内衣,以避免身上的油脂和汗液直接和礼服接触。
殖民地威廉斯堡的纺织品和服装策展人琳达·鲍姆加腾曾说:“皮肤上的油脂是破坏衣服的罪魁祸首,而不是你们洒上的饮料和汤”。而对于礼服上容易磨损的袖口和经常弄脏的领子,也换成了可拆卸清洗的。
02 如何洗衣
风和日丽的星期一是欧洲人惯常的洗衣日。在这一天,女主人指挥仆人们将家中积攒了一个星期的脏衣服收集起来,送到洗衣房内(在美国和英国的乡村别墅中经常会在园子里配备这种两室式的独立房间),在女仆的洗衣盆中接受特制洗衣棒的敲打。
洗衣房
超累的
看过古人洗衣服的小伙伴们可以想象。这种清洗过程是非常累人的。所幸“手动洗衣机”很快出现解救了洗衣女仆。
这是一种装有手摇齿轮连锁机械装置的木制或金属洗缸,可以在盛满水和皂液的缸中,将衣物(最多四件衬衫)搅拌、旋转、揉搓,差不多15分钟后,太脏的、没掉色的衣服就可以洗干净了。
要注意,早期的洗衣机,只能清洗简单的衬衫和内衣。女士们的大部分衣物,放进去洗完以后就没法要了,因为“粗鲁的”搅拌会破坏亚麻的纤维。
直到1787年,爱德华·贝特姆(Edward Beetham)和托马斯·托德刚(Thomas Todd)合伙开发出了“新专利便携式洗衣机”:采用压力清洗法,号称可以清洗“羊毛和棉布,丝绸,地毯和其他编织或针织面料”,“在相同时间内,相当于6到8个洗衣女工的洗衣量”。
手动洗衣机设计图
另一种洗衣机
不过,这种新式洗衣机的销售情况并不可观。毕竟“贵重的羊绒和丝绸不能水洗”的认知根深蒂固。而那些顽固的污渍,还是要依靠人工进行细致的“再清理”:砖灰和黏土可以去除油污;酒精可以洗去草渍、煤油和血迹;牛奶可以洗掉尿液和果汁;如果碰到了柠檬汁或洋葱汁就要用一点“特殊武器”了——含氨的尿液是有漂白的作用的。
对于那些从遥远的东方运来的,深受人们喜爱的、价格不菲的、容易掉色的印花布,简单粗暴的搅拌和敲打是要不得的。它们需要被浸泡在冷水或温水中,用碱液或苏打轻轻的用手搓洗,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一点牛胆汁来保持颜色鲜艳。
等到衣物全部清洗完毕,由于手动洗衣机没有排水装置,所以需要仆人将湿衣服捞出来,用人力拧干。普通下层劳动人民用手拧一拧就对付过去了,小有资产的中产阶级会选择让两个仆人合力拧挤、并用力抻平。
然而对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怎么讲究的贵族来说,这种手动“甩干”显然会不可避免使衣物褶皱,所以他们是拒绝的。有钱的家庭会使用一种手动拧衣器,只要把衣服缠在滚筒上,用一个沉重的盒子使劲滚过,就可以“挤出”很多水分。
然后,再用已经在炉膛中加热好的三角熨斗(18世纪末期开始用熨烫机),将精心折叠好的亚麻或棉制衣物在羊毛毯上一熨,衣服立马就会变得挺阔平滑、整洁如新。
烫斗的使用
不过, 虽然丝绸和羊绒都是“水洗就完”的“家族成员”,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变成一次性物品,基本的“干洗”护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羊绒可以用起绒机来去除被刮起来的绒球,用漂白土和蓟来清理不太顽强的油脂;丝绸则可以用盐、松节油,柠檬汁,温热的牛奶,甚至是尿液,来进行简单的处理。
如果整件羊绒或丝绸衣服遭遇了十分悲惨的“污渍袭击”,以至于无法拯救。也不用慌。因为这种贵重礼服的缝合并不严密,可以顺着当初的针脚将衣服拆分,将干净的部分取下,改造成另一件衣服。当然,这只适用于不那么受到主人喜爱或没有重要意义的礼服。
参考文献
《Wash on Monday》
《Regency Fashion: Keeping Hems Clean》
《Laundries, Largest Building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ackyard》
《This is the Way We Wash the Clothes…in th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Laundry history 1800s, washing clothes in the 19th century,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laundering》
《History of ironing》
《Outdoor drying and bl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