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篇文章,我们解决了9问中的3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四问。
四问:语句磕磕巴巴,怎么办?
把语句写得通顺、流畅,有哪些方法呢?蒋老师也有妙招。
1.字数三、四、五。
字数三、四、五,意思是说,当你写了一个长句子,自己都觉得这个句子有点乱,读起来有点吃力的时候,试着把这个句子改成几个短句。
或者在平常写作的时候,尝试着多写短句。并不是,说每个句子的字数,不能超过五个。
现在自媒体和电子书时代,更加要注意,多写短句子,这样,写起来简洁,读起来有节奏感,看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
(例文:《普罗旺斯的美》)(略)
2.学会用对称。
对称,就是前一句和后一句字数差不多,结构也差不多,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这是用爱创造的奇迹,这是用生命书写的奇迹”……
虽然不可能在整篇文章中,都使用这样的句子,但偶尔运用一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文:他们热爱音乐)
(一段文字)(略)
3.“然后”能少用就少用。
有人讲话的时候,喜欢用“然后”,写文章的时候,也喜欢用“然后”。其实,大部分“然后”删掉了,也没改变表达的意思,句子却更通顺了。
写作的时候,写到“然后”,试着看看,不写“然后”两个字,是不是更好。
4.“我”字能少用就少用。
这里的“我”是指与它同类的词语,“我们”,“你”,“你们”,“她”,“她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写到这些字,考虑一下,能不写,就不写。
“我爸爸恨不得把我的书撕得稀巴烂。”可以直接写成“爸爸恨不得把我的书撕得稀巴烂。”
5.“地”字能少用就少用。
与上面两条同理。很多文章中的“然后”、“我”、“地”都可以删掉,删掉后,文章读起来更通顺、更流畅。所以,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斟酌一下,这些字是不是可以不写,能不写就不写。
五问:总写些陈词滥调,怎么办?
写作要有一种追求:与众不同。怎样做到与众不同呢?蒋老师又开始支招了。
1.题目就是很特别。
一篇文章能不能吸引人,题目很关键。文章内容再精彩,如果没有一个“抓人”的题目,很可能会失去向人展示的机会。
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写“记暑假里一件有意义的事”,“最喜欢的人”之类的题目,这样的题目,笼统、模糊,当然就没有吸引力了。
如果你把题目取“小”一点,具体到一件事或一个物体上,效果就不一样了。同样是“最难忘的一件事”,你直接取个题目“打架打出的好兄弟”,效果是不是好多了呢?
怎样让别人读了题目,就想看文章,里面的奥妙,自己可以慢慢琢磨。
你可以用轻松调皮的语言,如“活宝二人组”;也可以故意制造矛盾,如“没电的电瓶车”;或者活用成语,如“你丢三我落四”等等,都给人一种新鲜感,让人有想看个究竟的欲望。
(例文:《活宝二人组》)(略)
2.比喻就是不一样。
比喻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手法,如果你一直用诸如“小玲的脸像红苹果”这样的比喻,不如不用。
怎样让自己的比喻,与众不同,具体的技巧很难总结,只能通过多阅读,多观察,在比较中去领悟。
总的来说,当你想写比喻句的时候,思考一下,有没有比这句更具新意,更有特色的比喻呢?
“小玲的脸,就像刚刚削了皮的水蜜桃,滋润的肉色中,泛出几抹粉红”
(例文:《爱唠叨的母亲》)(略)
3.语言就是个性。
语言要有个性,就是说,遣词造句力避陈词滥调,要多打造具有个人“版权”的句子。
《写出我心》里有一篇文章叫“句子的行动”,是说一句话里面,“动词是句子的动作和能量所在”,一句话里面,动词用得好,能激活一句话,一句妙语也能激活一段文字。
“樱花爆炸了,花瓣舞动着草地”
还有些创意体现在句子的组装、句式的变换、词语的搭配等方面。
比如“在秋风中摇曳成一片凄凉”(词语的超常搭配);“女生是一个很女生的女生”(同字的运用)……
(例文:《上海两日游》)(略)
4.选材就是有个性。
选材,指的是写文章的切入点。对于同样的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事件,去写它的时候,会有很多切入点。
比方说,给一个题目“XX的喜怒哀乐”,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就落入俗套了。
你可以写身边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写动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写植物的喜怒哀乐,或者直接写你的爱车或包包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你的选材得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例文:《浪费时间加法表》)(略)
结语:
至此,蒋老师已经对于“没内容可写”,“开不了头”,“就是写不长”,“语句磕磕巴巴”,“文章没有新意”,这五个问题给出了对应的妙招。
妙招是供你选择的,不是逼你使用的。试试这些妙招,如果还为写作中其它的问题挠头抓耳,别急,后面还有招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