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理发的小窍门(给孩子理发小窍门)

文|马素平

爱人理发的小窍门

今年这个春节很特别,是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我宅在家里,足不出户。

转眼间春节假期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但期间我拿起剪刀,重做理发师的经历仿佛就在昨日。

在我们胶东地区,每逢春节前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剪发、烫发或打理一下头发,这既是取“新的一年,一切从头再来”的谐音之意,还有民间古语的“正月剪头妨舅舅,二月二剪头龙抬头。”的习俗在作祟。

(本文作者的同事刘彩虹为其文章创作的剪纸作品,文后有简介)

故事起因是我爱人年前因工作忙,直到腊月二十九晚上才从省城开完会,赶回家里过年,头发没能在节前打理过。眼瞅着年后随时都要上班,这头发太长也坚持不到二月二。再说了,理发店都是年前工作到很晚,年后开工又不早,加上今年这个特殊情况,恐怕到二月二也不会有开门的理发店。

看他摩挲头发念叨了几次想剪头,我逗他:“正月里剪头不怕妨舅舅?”他说老妈都93岁了,在家排老小,四个舅舅在上海早都不在了,能妨着谁?别迷信啦。我用手比划剪刀,问他:“三千愁丝凭我剪,何不从头再来?”他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笑了,点了点头。

我上同住一个小区的爸妈家里拿回电动理发器,准备再操旧业给爱人重做一回理发师。

从九旬老爸近几年已经下不了楼外出理发时,我就网购了这款电动理发器。老爸军人出身,一生留过的发型不多,有年轻时候在烟台海军炮校学习时的大背头(那张头发是“三、七分”的照片我看过,英俊潇洒。)大多数时间是那种部队要求留的“寸发”。寸发,顾名思义就是一寸长的头发。这个发式好打理,直到老爸老年阶段他都习惯了这个发式。特别是用这款电动理发器,把齿轮那端的距离调整好,然后满头推下去就行了。老爸有时还会要求理个光头,我们胶东方言叫“麻古蛋”头。我知道想理光头,不是他的本意,他那是为了一年少剪几次头,不给我添麻烦,减轻我们儿女们的负担。但我除了非常炎热的夏季外,尽量不给他剪“麻古蛋”头,没有什么美的感觉不说,还不符合他的身份。

(作者给九旬老爸剪头的照片)

拿起电动理发器,把爱人推到洗漱间,搬把椅子让其坐下,我就开始给他理发了。忘了把老爸家理发时用的披肩拿过来,就找了个干洗店套衣服的大塑料袋子顶替。推开理发器开关,先推后脑勺那块的头发。

“嘟嘟、嘟嘟”的声响中,我想起了九十年代初期,我们还在老市委那的东风里小区居住时,周边还没有个体户理发店,楼前有个国营理发店,店里南北贯通着两个门,南门临街,北门在我们小区,方便居住在此的机关干部。每次爱人去理发,人多等待的时间很长,等轮到他坐上椅子理发的时间又非常短。理发店有两位年长的女师傅,理着发聊着天,也不管人多人少,总是那副慢悠悠的样子,我爱人有时给自己的发型提点如何修理的建议,她们也不搭理,总是按着她们自己的剪法草草剪完了事。爱人的头发是一长就打弯的那种软发质,去理一次发回来也没剪下来多少,过些天他又感觉长了,那时因工作忙,没有更多的时间跑理发店,我看着眼里,计从心上,这理发的水平我都看不上眼了,于是我自报奋勇要学着给爱人理发。

我想当爱人的理发师,也是因为受老妈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妈和老爸没来烟台,在长岛居住时,老妈就爱给周围的邻居阿姨们剪头。巧手老妈自打1961年到海岛随军那年起,居家过日子的十八般武艺都慢慢学会了。她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给人做衣服啊,给人理发啊,都是无偿服务,家里的理发工具我知道都更新换代过好几把剪刀了。老妈给阿姨们理那个年代中老年妇女都喜欢的“半毛”式发型,只要打出层次,修剪一下刘海,就是一副干净利落的“江姐”“柯湘”等革命者形象。那个发型可是风靡了一个时代,尽管单调但实用,是那个火红年代的标签。我济南的三姐也是遗传了老妈心灵手巧的特点,自打和三姐夫结婚后,近四十年了,三姐夫就没去过理发店,都是三姐给理发。他们的儿子在澳洲居住,这几年三姐和三姐夫退休后在儿子家常住,有时儿子的发型,三姐也给打理,这让在外企当讲师的儿子很是风光。

同是“一奶同胞”三姐能行,我也能行。那时年轻,敢想敢干,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老妈的理发工具箱里都有什么工具,然后去商店买回一套理发工具:剪刀、打层次的齿牙剪、齿密一点的长把梳子。那时我们住的“房改”房子是老“田字格”式的,卫生间只有两个平方的面积,给爱人理发只能搬个方凳进去,放在蹲厕上面,椅子之类根本放不开,在那剪头也是图干净,免得让毛发掉落在卧式、客厅等处。我小时候听人说过:“理发师最容易吞进毛发,需要定期吃木耳溶化肠胃里的毛发。”所以下决心给爱人当理发师也是要克服这些顾虑。另外,那个年代自己在家剪头的最大好处还能省钱,孩子小、花钱的地方多,于是两个工薪族的人相互鼓励:我理不好,你也别嫌乎;你大胆理,我决不挑剔。就这样相互包容,几年的时间成就了我俩:一个越理越好,一个越来越满意。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爱人因为工作的需要,离开市委到县市区工作,再加上他工作的单位也有固定的理发地方,我这个理发师就下了岗,理发工具也束之高阁了。

“哎呀”我的一声尖叫,打破了刚才给爱人理发的温馨场面,只见他后脑勺那里被我用电动理发器给推出了一个洞,足足有贰分硬币大小的地方(现在也没有贰分硬币了,就是比壹元硬币小点、一个食指指肚大小),这凹点的头发明显低于周边的头发,已经显现白色的头皮了。“这可怎么办?”吓得我不知所措了,杵在那里。爱人扭头看见我的样子,笑了,说:“怎么了?理坏了吗?”我说是啊,理了个洞。爱人说:“没事,修修就行了。”我说:不好修了,旁边的头发已经理好了,再修就得理寸头了。我急忙用手机拍照片给他看,他看后不仅没有一点怨言,反而笑得前仰后合,他说:“没啥了不起,边缘修一下就可以,别人都看正面,谁去看后脑勺?快理吧。” 爱人越体谅,我越感到不好意思,我低头看看手中的电动理发器,忘了关闭,还在那“嘟嘟、嘟嘟”作响呢。我一下子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给他理发的时候,用的是剪刀和齿剪,连手动理发推子都没用过。我急忙将其关闭,对爱人说:“不能用这个理发器了,你的头发和老爸的不一样,你的只能用剪刀修剪。可是现在这套工具在老爸家,还得过去拿。”爱人说:“简单剪剪就行了,不用跑老爸家了。”就让我去卧室床头柜里拿那把普通的小剪刀。他还说:“在这个特殊时期,老婆在家里亲自给理发,多么有纪念意义啊!”受到他的鼓励,接下来我重新拿起剪刀,用梳子比量着,仔仔细细给他修剪前额和头顶位置的头发,慢慢、慢慢才找到二十多年前给他当理发师的感觉。

人都说“无知者无畏”,我想想也是这么个理,二十多年前,我贸然拿起剪刀,凭得是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沉稳性格,给爱人当理发师当得很称职。如今再给爱人剪头,竟有了些许的顾虑,怕剪不好影响他的形象。特别是剪之前我脑海里闪过了“因为疫情,我只是临时给他剪一次头发。”的念头,没有二十几年前那种我要给他当理发师的信心。怪不得爱人刚才说:“你剪坏那时一定是开小差了,注意力不集中。”呵呵,相濡以沫几十年,唯有他最了解我,我那点小心思难逃他的法眼啊。

剪后洗发期间,我俩还聊起了2006年的电影《理发师》,那是慕名上海著名油画大师陈逸飞导演的片子,我俩一起去看过。影片讲述了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技艺高超理发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演员陈坤饰演的理发师陆平,我还记忆犹新。转眼间又过去十几年了,期间电视剧版的《理发师》也演播过。以一种职业命名的影视剧很罕见,它足以说明理发师是多么崇高的一份职业啊。

那天晚上,我将给爱人理发后的背影照片,微信发给了女儿和女婿,他们的留言很让我感动,女儿说:“寸头用推子,像我爸这样的发质不能用推子啊,容易失手。”女婿说:“老妈真是胆大心细呀,以后我们的龙珠给您练手啊。”龙珠是我的外孙子,还在襁褓中,等他长大了,让他自己决定用不用我这个“胆大心不细”的姥姥理发吧。

庆幸爱人提前剪了这次头发,宅家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去看看他的后脑勺,看看被我推出一个小洞洞的地方头发长没长出来。真希望那的头发赶快长起来,待上班时外人就看不出破绽来了。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力求美好的风度和仪表,且“头”为一身之首,自然最受关注重视。亲爱的朋友们,疫情期间,当你看见如有头发被理的不像样的路人擦肩而过时,请不要嘲笑他,这肯定也是家中亲人的“杰作”。“理发师”不是随便一个人都称职的,这次我给爱人当理发师就是一个例子,我这水平还是在家给老爸用理发器推个“寸头”凑合着吧。。

但愿疫情早早过去,但愿理发店快快开门营业,但愿理发师们早早回到工作岗位上,“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理发师,这的确是一份崇高的职业。

文章作者简介:马素平 ,女,长岛出生,军人家庭长大,从事金融工作39年。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芝罘散文协会理事、金石友谊读书会常务理事, 山东创作中心资深创作员、齐鲁晚报主办的“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作者、齐鲁晚报情未了副刊签约作者。

几十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有数十篇作品在有关报刊、网络上发表。其中有多篇文章在有关省级以上单位、媒体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剪纸作品作者简介:刘彩虹,女,1957年4月生于南京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烟台市分行退休职工,现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烟台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剪纸艺术研究会栖霞协会副主席。师承剪纸大师朱曼华,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受邀到国外参加艺术交流活动。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S63b103c62a2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