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逐渐攀升,冰块,冰沙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炎热天气带来的烦躁与烦闷。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制冰技术都是靠着现代机器完成的。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如何制作冰块呢?
古代制冰
古代人制冰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储存冬天的冰,一种是夏季造冰。
储存冬天的冰
冬天,气温低,水容易结成冰。人们会利用冬天的气温,将水存到高山洞窑或者是地下洞穴中,供夏天使用。
人们选取的这些地方,因为特殊的地势和环境,储存的冰块即使在夏天也不容易化掉,非常方便。
如果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还会有专门的建筑工人对储存冰的场所进行修补。
古代制作的“夏造冰”
古人“夏造冰”技术曾经困扰了现代物理学家多年,疑惑都未曾得到消除。
西汉时期的《淮南完毕术》一书中最早记载了古人“夏造冰”的技术,记录的话语用白话文解释就是:用热水造冰。
首先先把沸水放置在瓶子中,然后用针织类的物品把放置水的瓶口密封。最后将密封好的瓶子放入井底,三天后自动生成冰。
在大众印象中,制冰一般都是冷水,为什么会用热水制造冰块,这看起来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问题也曾困扰物理学家很多年,直到现代物理科学不断发展,人们才知道了这其中蕴藏的原理。
“夏制冰”的原理
物理学上有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地方气压很低,水的冰点会逐渐升高。
于是,部分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古代人的热水制冰的原理是利用瓶子和井内的气压,实现制冰。
不过,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反对派的学者推翻。
反对派学者认为:古代的井虽然比较深,气压比较低。根据记录资料显示:最深井深也不过几百米。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想要利用气压降低,冰点最高只可以提升1℃。显然说不通。
此外还有学者利用现代物理科学做了一个“焦汤效应”的实验,焦糖效应如下文引用内容:
室温常压下的多数气体,经节流膨胀后温度下降,产生制冷效应,而氢、氦等少数气体经节流膨胀后温度升高,产生致热效应。节流膨胀过程:在绝热条件下,气体始末态压力分别保持恒定条件下的膨胀过程。
学者在“焦汤效应”多次实验中发现,古人所使用的“夏造冰”是具备可行性的,不过对于各方面要求和难度都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物理学家虽然弄明白了古人用热水制造冰块的原理,但是如何制造的技艺却在历史发展中失传,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知道老祖宗有这个技术,但是现在没人会做。
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强。
为什么这个技术会失传?
技术的失传主要是因为等级森严。
我国的历史发展的大多数阶段等级非常森严,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哪个阶级就必须佩戴相关的饰品,不得逾距。在古代,如果越过等级,这个人可能会被斩首。
冰块就是属于达官贵人或者是皇室才会有的产物,基层百姓本就是奢望,制冰的技术更是少有人知道,后来慢慢就失传了。
写在最后
不过,到了唐末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硝石可以吸收热量,让水迅速变成冰。
自此之后,硝石制冰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非常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