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上,分布了很多军工企业,在笔者家乡就有各种老三线的军企,还有不少"X0X"编号的研究所,陆军轻武器的,海军舰船的都有,在深山里呢还有不少生产工厂,也有潜艇生产基地,其实说到这里,有的军迷朋友可能猜出了笔者家乡的所在地。不过这并非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其实像笔者家乡的这样军企较多的大省还有好几个,而且当时三线的原则是越是西北、西南反而越多,曾经记得以前四川还有潜艇生产基地,造好了在运到沿海,当时的环境决定了很多事情现在都不能理解。
那么这些军工企业虽然有军代表进驻,但是早在90年代全民搞经济时代,确实有过篱笆不严的时候,而且现代社会信息什么的都发达了,军工企业又不能向军事基地一样团团围住,所以其实是泄密的一大缺口。而且现在的武器哪样不是高精尖,研发出来都是需要一定时期的保密,军企随便一份参数、工艺文档或者设计图纸,可能就是"机密"或者"秘密"级,实在是风险很大,那么这种地方有没有遇到"间谍"泄密的可能呢?如果遇到又怎么办呢?
其实这里要告诉大家,军企的技术人员、工人也都是普通人,也要上班、下班,接孩子放学,回家做饭,但是在承担工作任务之余,还有很高的保密要求,"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的事情在新时代一样还是铁律,所以他们是很辛苦的。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航空工业国家安全保密教育获奖作品",当然其中很多细节都是模糊过的,原因当然还是保密需要。
国内某重要先进战机科研生产单位,丢失了一份"秘密级"的文件,在接下来的10天内又丢失了一份"机密级"的文件,由于这个单位的研发内容高度重要,上面领导下了死命令,一是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二是迅速查明情况。当时初步判断相关文件是在销毁的路上被泄密的,但是因为监控确定了相关负责人没有机械的机会,也就自然排出了"内鬼"的可能,一时间调查陷入了僵局。
一个年轻的办案人员在整理两名负责人资料的时候嘟嚷了一句:"这两人好像都养狗。"不过这个信息很快就被略过了,毕竟这也不是什么突破方向。后来经过办案人员反复查看监控,还真发现了一个特点,当时现场反复出现过一只狗,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蹲守,发现这只狗再次出入了有保密文件的场所。最后跟踪这只狗的去向,找到了"间谍"人员。原来他通过训练一只残疾狗掩人耳目,以此混进科研单位,本来只是想拍一下零件或者部门工作情况。但是没想到博得了两名负责人员的同情心,而在小狗进入文件所在区域后,凑巧拍到机密文件,而后"间谍"就掌握了窍门。
这个案例我可能讲的不太好,大家权且当故事听,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故事背后的实际情况可能比大家想的更加严峻。把动物培养成渗透用的工具,来以此获取情报并不罕见,这也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又保密义务的军企工作人员提了个醒,千万不要低估"间谍"的良苦用心。
另一点就是虽然这两个责任人没有故意泄露文件,但是主观上还是保密意识不强,在重要的文件保管、销毁场所,别说是一直狗了,一只苍蝇都不能带进来,微型的仿生无人侦查设备又不是什么罕见的东西。时常保持警惕,以应对各种可能泄露的人、物、事,是处在军事研发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时刻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