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但是影视剧里呈现出来的只是方寸之间的镜头画面,观众看到的并非全貌,所以很多影视剧的镜头其实都带着欺骗性。
1、你以为的演员骑马vs真实的演员骑马
古装剧里经常有演员骑马驰骋而来的镜头,简直是帅翻了。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绝大部分的骑马镜头都是远景,等拉到近景时镜头里就只剩下演员和他手里的缰绳了。
这是因为其实大部分骑马镜头是这么拍的:
真是难为演员不笑场了。
有些导演高中时物理学得比较好,还知道相对运动,所以画面看起来会更逼真一点。
要是剧组再有钱点,那还可以给画面升级,下面这种就可以露出马的局部来了,保证以假乱真。
所以以后再看到骑马镜头,先别急着觉得他们马术好,因为说不定是导演的拍摄技术好,把你的眼睛给欺骗了。
2、你以为的美人戏水VS真实的演员洗澡
影视剧里有很多美人戏水的画面,最经典的当属徐克《青蛇》里王祖贤和张曼玉在水池中嬉闹的画面。
但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会花这么多的镜头来拍一场沐浴戏,而且女演员也害怕走光,所以后来导演们想到了一个法子。
剧里的演员坐在浴桶里香肩半露,浴桶里的水更是热气腾腾,看着确实是在沐浴。
但是真相是其实浴桶里一滴水都没有,浴缸里的雾气是几个小型加湿器的功劳。女演员也没有脱衣服,只不过是把衣领往下扯了扯,露出肩膀来。
别看这个方法简单粗暴,但是对于某些不需要特写的镜头来说,真的是省时省力,方便又好用。
哪怕是拍了特写,也可能是假的。
看看杨蓉在《钟馗》中洗澡的戏,表情是多么的陶醉,不知道还以为她真的是在绝美的水池中洗澡呢。
结果真相是这样的,杨蓉根本没下水,甚至连泳池都没有,她就坐在凳子上,从桶里往自己的胳膊上洒了点水,就是沐浴了。
3、被镜头藏住的道具
很多时候,拍戏是需要道具的。
比如当1米65的李一桐遇到188的胡一天,如果不点个箱子,那么拍李一桐脸的时候,胡一天只能露个脖子,拍胡一天脸的时候,李一桐只能露个头顶。
这个时候垫脚的小木箱就少不了。
63公斤的翟子路要怎么公主抱62公斤的辣目洋子,还要跑起来呢?
当然是要借助剧组其他人的力量,大家用自制担架抬着辣目洋子一起跑。
暴饮暴食的主播在直播时更是少不了桌子底下的垃圾桶。
这些小道具当然是不能光明正大地拍出来的,好在镜头帮他们欺骗了观众的眼睛。
这些画面平时我们平时在看电视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少印象,但是当知道了幕后拍摄的故事,那么印象绝对深刻,因为太有意思了。
4、难怪食品广告都写着以实物为准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看一些食品广告的时候,觉得那些食物看起来让人垂涎欲滴,但是等你真正把东西买回来,完全是货不对版!
这其实是因为食品广告里藏满了小心机,广告里的食物只能看,不能吃。
就以汉堡包为例,广告里的汉堡包,一个个都蓬松饱满,让人看了食欲大增,但是等你真的买来时,却发现自己手里的汉堡干干瘪瘪,毫无光泽。
你要说它虚假宣传吧,但实物里的面包,牛肉饼、西红柿、生菜,该有的都有,量也没减少。
其实秘密就藏在拍摄过程中。
摄影师在拍摄前会制作一个“特别的”汉堡,这个汉堡的芝士片的四个角会用吹风机的暖风微微软化,生菜选最卷曲的一片用牙签固定,来增加汉堡的厚度感,而后还会在蔬菜和面包间再加垫一块化妆棉。
最后的最后,还会在肉饼上刷上一层食用油,让汉堡看起来有光泽。
如此精心制作出来的“模特汉堡”,又岂是店里的普通汉堡能比的?
视频广告里的小妙招还不止如此。
拍松饼广告时除了会在每层松饼之间垫上硬纸板增加高度,而且还会用机油来代替蜂蜜淋在松饼上。
因为机油不会被松饼吸收,能拍出那种亮晶晶的感觉来。
还有麦片广告,广告里的麦片总是能浮在牛奶上,看起来清清爽爽,秀色可餐,但是我们自己泡的麦片往往都会被牛奶盖掉,这是为什么?
其实是因为摄影师的碗里并非牛奶,而是乳白色的胶水。
如此,食物就不会被牛奶浸湿
想让食物浮起来,摄影师还有高招,在液体里再垫上一个倒扣的碗,让液体浅浅地没过小碗,这样食物就能轻松浮在液体上了。
这就是菜单上那些甜品照的由来。
在外头吃饭,经常会被海报上的热气腾腾的食物所吸引,结果端上桌发现是温的。
其实这也是假象,海报上的热气并非来源于食物本身,而是藏在其背后的小玩意儿发出来的热气。
这回知道为啥食物买回来和海报上差那么多了吧。难怪海报上都要写着“图片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镜头是一门艺术,除了纪录片,适当的镜头欺骗实际上更有助于摄影师的表达,也更能满足观众对画面的需求。
好的摄影师并非是不加掩饰地把现实中的一切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如果是这样,人人都能当摄影师。
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巧思,去改变镜头中的色彩、构图、故事感,让拍出来的东西成为视觉享受。
每一个经典镜头其实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因为这些秘密,这些镜头才更有味道,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以后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有趣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