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被称为是一门艺术吗?
具体接触到关于学习或读书方面被称为“艺术”的,应该说是三年多前从美国一位名为沃尔特·皮特金著的《学习的艺术》开始的。当时之所以看这本书,就是冲着“艺术”去的。看了看,感觉有一种上当被骗的心理,大失所望。因为并没有从那本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艺术。 稍微有点安慰的、也唯一从中吸收的就是第一次知道了有“时间管理”这一说法。
后来又遇到一些什么“说话的艺术”、“战争的艺术”等书籍,但对于书名中所指的“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含义还是不很清楚明白。
直到前日再次翻开由奥野宣之著《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时,重读其序言时,看到小标题为“读书是一门艺术”这才开始引发自己深入的思考。看了看作者对于“艺术”一词的理解,基本上是将“艺术”定义为一种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范畴。难道这就是作者所理解的“读书艺术”吗?遂在网上看了看,有各种说法,也不甚满意,就开始了自己的思考。2022年12月1日星期四 10:06
读书还是有些门槛的。要读书就得首先识字吧(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身外的“无字”社会之书),但识字了也并不意味着就会读书了,还得要明白字词之意(现在才始知上小学时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经常造句,原来是为将来的写作打基础呢)。明白了字词之意也未必就可以读书了,还得需要父母或老师的讲解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我们才算知道了简单一些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意思。
等到了初中开始接触到一些复杂句子,感觉又不太明白了,于是就有了词法,句法。相应的作文也就开始变得稍难了些,始知道除了叙事文外,还有说明文和议论文。并开始接触一些文言文。 等到了高中作文时又开始偏重于议论文的写作,知道了“摆事实,讲道理”。
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来,我们所读的课本难度在一点点地增加,我们读书的能力也在慢慢增强。因此我以为,读书首先是一项技能。
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所受到的教育,只是一个引领,要想真正不断提升自己的读书水平,除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之外,还得要了解一些的方法、思维、逻辑、论证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相关方面的训练。
虽然如此,即便是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也未必就可以称为达到“艺术”水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很大程度上都受限于“书本”的教育,还只是一种被动的、固有的“知识”学习阶段。2022年12月1日星期四 10:45
那什么才可以称为“艺术”了呢?我以为,还是创造或创新。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说都是处于被动的,而只有到了“艺术”这一阶段,才真正地变被动为主动。也只有到了这一阶段,我们才不会认为读书学习是一种负担,才能挣脱某些束缚,而实现心灵上的一种享受、自由。也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言的“读书本是至乐之事”。
有人可能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有点像下象棋,你也会下,他也会下,当然还有很多懂得象棋的规则,为什么有时我们感觉自己的水平与人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呢?就在于人家在吸收已有的棋谱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演练,创新,总结,融会贯通,最后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艺术。
虽然如此,但也不要忘了,要想达到所谓的“艺术”阶段,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完全建立在以前被动的努力读书学习之上的。若没有前面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又怎么可以谈建筑起自己的艺术大厦呢?
读书并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地就称为“艺术”的,那些被冠以“艺术”一词的书籍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采取的一种营销手段。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可以通过模仿就可以做到的。2022年12月1日星期四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