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海蛎子小窍门(怎么扒海蛎子)

转自:《天南地北庄河人》

扒海蛎子小窍门

海 蛎 子 情 结


编者按

庄河牡蛎(海蛎子)历史悠久,有县志文字记载就以“蛎子”闻名。生长的海域地理条件优越,即气候、底质、水质及饵料等方面都非常适合牡蛎的繁殖和生长。民间有“冬至到清明,蛎肉肥晶晶”的俗谚。外形褶皱较多,贝壳较厚,肉肥爽滑,营养丰富。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庄河牡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南尖海域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无污染,流速适宜,海水比重在1.010—1.025范围,水温在0—28℃之间变化,是适宜牡蛎生长的海域。南尖海蛎子自然成为庄河优质海蛎子的代表。


难以割舍的情结

“俺就是那海边的人,俺就觉得那旮旯亲,酸菜炖海蛎子,越吃越有味!”曾经流行于小城的这首歌,让我不由得想起五十年前奶奶说的一句话。


在我很小的时候,村子里会有人举家搬到黑龙江(我们叫“边外”)一带谋生。我好奇地问奶奶我们家为什么不去“边外”,奶奶笑着对我说:“有心想上边外,舍不得蛎汤熬酸菜。”虽然海蛎子汤熬酸菜不完全是奶奶不去“边外”的理由,但奶奶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对海蛎子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家乡南尖

我的家乡南尖(现在已经合并到栗子房镇),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绵长,海水清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海产品没有污染,味道纯正。那儿的海里盛产野生海蛎子。每年的开春播种前后和秋收之后,是吃海蛎子的最好时节。

我的少年时代正处在集体经济时期,家乡的海由集体统一管理。公社或大队按照每片海所在的自然屯,把海划分了好几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个圈。从东到西分别是大圈、于圈、毕圈、陶圈等等。这些海域的岩石上长满了海蛎子,每个月都有两个时间段是活汛,赶上活汛时就会退大潮,也就是海水会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这时就会有很多岩石裸露出来。离岸越远,岩石上的海蛎子越多,而且还肥美,也就是人们说的“大江海蛎子”。村民们大都选择在活汛的时候去赶海蛎子。赶上来的海蛎子是不许直接带回家的,要到海边过秤交款才能带走。那时的海蛎子一般是几分钱一斤。大队派人在海边等着赶海的人上岸,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过秤,有的收款,有的负责堵截没过秤就想走的。我十岁左右就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海里赶海蛎子,不谙世事的我们为了省下几毛钱,总是很早就来到海里,赶满一筐海蛎子,趁看海过秤的人还没来时,就把海蛎子转移出去。我们通常先选择海边有树有草比较隐蔽的地方,然后把海蛎子放在那里,上面用树枝、石块、杂草盖上,还要做上记号,免得回家时找不到。每次我们“做贼”成功,都会欣喜若狂,一路说笑挎着装满海蛎子的筐回家。


南尖海蛎子

南尖的海蛎子皮薄、肉大、色白、味鲜。南尖人煮海蛎子有独到的方法,如其说是煮海蛎子,倒不如说是闷海蛎子。大铁锅里添满水烧开后停火,然后把洗净的海蛎子放进锅里,盖上锅盖闷一会儿,十分钟左右拿出几个用专用的锥子撬开,如果海蛎子的肉能轻松从壳上拨下来,就说明海蛎子煮好了。然后用笊篱捞到大盆里,看着那一大盆冒着热气的海蛎子,真让人垂涎欲滴。玉米面大饼子是海蛎子的绝配,扒开一个海蛎子连肉带汁吸到嘴里,再咬一口玉米面饼子,那简直是无以伦比的享受。一顿饱餐后便开始扒海蛎子肉了。扒出的海蛎子肉泡在白色的汤汁里,白白胖胖的,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海蛎子啊!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海蛎子总是充当餐桌上的主角:原汁海蛎子肉、白菜拌海蛎子、酸菜海蛎子汤、油炸海蛎子、海蛎子炒鸡蛋等,光海蛎子就能做出好几道菜。海蛎子除了煮熟吃,还可以生吃。我每次去赶海都要带上一块玉米面饼子,直接在岩石上撬生海蛎吃。当然最惬意的吃法要数烤着吃了。每当到了冬天农闲时节,人们便会三五成群聚到屯子的小店里,每人一瓶啤酒,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天南地北地唠嗑,一边烤着海蛎子喝着啤酒。随着海蛎子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汤汁便从海蛎子里流了出来,淌到了炉盖上,鲜香味也随之弥漫了整个屋子。那时候,北山(南尖以北的地方)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南尖,每当有姑娘嫁到南尖,当地的人总会说:“好啊,吃海蛎子去了。”逢年过节,她们会用葫芦头(割去底部挖去瓤的葫芦)装上海蛎子肉孝敬父母。


卖海蛎子肉

海蛎子不仅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还可以填补我们当时并不富足的生活。


那是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海蛎子格外多,我和妈妈一下午赶了很多海蛎子,好不容易才挑回家。回家后,我的被海水浸湿的棉鞋已经冻得蹦蹦硬。吃完晚饭,妈妈就开始忙着煮海蛎子了,妈妈一边烧水,一边在灶坑里给我烤棉鞋。海蛎子煮好后,捞到一个很大的盆里,然后端到炕上,我和妈妈便坐在热炕上,借着油灯的光亮(当时农村总停电)开始扒海蛎子肉了。半夜时分,我和妈妈才把所有的海蛎子扒完,妈妈把扒好的海蛎子肉连同汤汁一起装进水桶里。


第二天早晨天不亮我就起床了,妈妈帮我用破棉被把水桶包上(海蛎子肉冻上冰絮就不好卖了),再用绳子绑到28型的自行车上,我和邻居的伙伴们趁着月色上路了,我们要去离我们家30多里路的栗子房集市上去卖。我穿着妈妈做的厚重的棉裤,笨重地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农村的土路上,一路上口鼻呼出的热气变成白霜凝结在我们的围巾上、眉毛上,可我们依然有说有笑。


天刚亮我们就到了集市,我匆忙占了一个位置准备卖海蛎子肉了。因为来得太早,集市上人很少,我们冻得直哆嗦,只好站在那里,一边搓着手,一边跺着脚。好不容易熬到太阳出来了,赶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陆续有人来买海蛎子了。卖了一会儿,海蛎子到底还是结了冰絮,我很是着急,四处张望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我看到附近有一个炸油饼的老大爷,我就去求人家能不能让我把水桶在火上烤一烤,还好人家答应了,我提着水桶先烤桶底,再烤四周,看看里面还有冰,我干脆把水桶口朝着火直接烤上了,桶里的冰化了,可海蛎子肉却变黑了,想买的人闻一下有烟味就离开了。到中午的时候,我还是剩了一些没卖完,只好载回家了。


海蛎子已走出家乡

长大后因为我和弟弟们求学工作的原因,陆续离开南尖。后来,因父年事已高,也跟随我们来到城里生活。来到小城后,我也吃过不少海蛎子,可总也吃不出南尖海蛎子的味道,能够吃上正宗的南尖野生海蛎子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最近几年,由于网络发达,交通方便,快递便捷,勤劳智慧的南尖人看到了商机,做起了海蛎子生意。如今,南尖的野生海蛎子已走出家乡,来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更多的人吃上了鲜美的南尖野生海蛎子。


美味的海蛎子伴随着我从孩童时光到青春时代,直到今天的知天命之年。南尖的野生海蛎子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如今,每当在市场上看到有卖海蛎子的,我总会驻足问一句是哪里的海蛎子,如果是南尖的,我一定会买上几斤,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美味,更为了品味家乡的味道,回味那份浓浓的乡情。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A63b57b07aee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