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自己亲手做的一项小实验。同学们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写作文,主要都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称为记叙文。像这样写小实验,就有点像写说明文了,这对同学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认真阅读课本56面习作的要求可以明白,要想写好这次作文,应当注意下面五个要点。
要点一: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
为了方便大家写作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实验的图表,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实验名称。
就是你要做的这个小实验叫什么名字?注意,我们这次的习作题目不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这只是它的内容范围,作文的题目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名称来拟定。
第二部分:实验准备。
就是我们做这个实验需要准备哪些物品、材料、器具等。这是我们做好本次实验的必备物质条件。
第三部分:实验过程。
这是作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应该详细介绍的部分。为了让同学们把实验过程写得条理清楚,课本提示我们可以按照:第1步做什么,第2步做什么,第3步做什么……这样的顺序来写。这样写思路清晰,容易读明白。
第四部分:实验结果。
就是我们做这个实验应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出现了什么样的现象,解决了一个什么疑惑,验证了一个什么科学道理,自己有了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示等。
要点二:借助顺序词语,把实验写得有条理
在实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细小的环节,需要有大量动作的描写。为了使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课本建议我们还可以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使文章清楚而连贯。
有的同学在写实验过程的时候篇幅非常短,内容不够具体。原因就是把他(她)的实验写得太顺畅了,使用了几个表示步骤的词组和表示顺序的词语,几句就就完成了。这样写一方面不够具体,另一方面,也不够吸引人。
我们很多同学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往往并不是三下两下就做完了。其中可能还有因为操作失误,粗心大意,导致失败,又从头做的。那么我们把这个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写出来,同时提醒别的同学做这样的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够做成功。这样就会更具体,也显得很真实,反而读起来更加吸引别人。
要点三:要写出做实验时的心情
课本提示我们,做这个小实验,不仅要把自己怎么做的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的“心情”给写出来。比如我们做这个小实验,才开始是充满好奇、有趣的心情,然后在做的过程中的遇到了困难、失败,我们有些焦急,甚至想放弃的心情,最后经过家人的鼓励,反复尝试,又做成功了,感到高兴、自豪的心情。那么这些心情,随着实验的变化而变化,不需要写的太多,但是穿插在实验中,可以让文章更加真实而有感染力。
要点四:写出实验中的有趣发现
我们做的很多小实验,带有一定的科普性。通过做一个小实验,我们会发现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比如有同学写一个叫“水杯叠罗汉”的实验,把杯子里装满水,上面盖上一张纸,用一只手压住,然后用两只手把杯子快速翻转过来,手再慢慢松开,纸居然能把水托住,水不泼下来。这是他发现的有趣现象,也是实验的结果。
由此,他想起曾经读过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原理,终于茅塞顿开:这是水的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力合作产生的力量。那么这就是对实验背后科学道理的发现。
要点五:就是语言要准确
因为我们写的是科普性的小实验,所以要讲究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这样别人才知道这个实验到底该怎么做,也能照着去做。写完以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改一改。当然语言准确并不是说要把这次作文写得像一篇实验报告,光有科学味,没有语文味。还是要适当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像我们学过的《昆虫备忘录》《纸的发明》《赵州桥》这三篇课文,都是以介绍说明为主,但语言都很生动有趣,读起来充满情趣。
做到以上五点,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自己做的小实验写得清楚、具体、生动而吸引人。
我们的口号是“跟着课本学作文”,关注“王老师教语文”,与您一起深入交流中小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作文、阅读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