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的索姆河战役一群轰隆隆前进的铁疙瘩出现在战场上,这些马克I型坦克时速只有6.4公里,武器也仅有2门炮和4挺机枪,然而就是这些慢吞吞的坦克从铁丝网上碾过去将战线推进了5公里,要知道在一战的堑壕战体系下每推进1公里牺牲的士兵何止千人。
马克I型坦克分雌雄,雌性只有机器,雄性有炮
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方式,为了对付这些铁疙瘩直射火炮、集束手雷以及反坦克步枪悉数登场,坦克制造技术在一战后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二战爆发后坦克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陆军标配,战争之初的法国B1重型坦克,英国玛蒂尔达II型重型坦克、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的出现让反坦克步枪逐步沦为反器材武器,一线单兵反坦克武器多数都要依靠反坦克手雷或者炸药,这种情况下一种轻便的反坦克武器就显得非常重要,今天要讲的就是美国“巴祖卡”火箭筒。
苏联rpg40反坦克手雷
说到“巴祖卡”火箭筒就不得不提一嘴关于金属射流穿甲的原理,金属射流穿甲指的是使用空心装药在爆炸时其弹头前部锥形金属空心罩被高温熔化后形成的液态金属流,这种金属流受到周围的爆轰波形会向中心会聚的同时形成金属罩也会向轴线闭合,此时金属射流的顶端时速达到8000米每秒,在这种高速下获得非常优秀的侵彻能力。
空心装药战斗部
美国火箭筒的研究工作最早在一战期间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人员是美国火箭技术之父罗伯特·戈达德博士,1918年夏季美国陆军启动了一个单兵火箭武器的计划,罗伯特·戈达德博士提交了他设计的火箭筒,口径51毫米,身管长1680毫米,全重3.4公斤,发射时射手将火箭筒扛在肩上用于改变方向,火箭筒后部还有两脚支架,火箭弹重3.63公斤,战斗部中1.81公斤,在当年11月的阿伯丁试验场测试时发射距离达到688米,已今天的眼光来看改型火箭筒在当时相当不错,不过随着一战结束火箭武器计划也就搁置下来。
罗伯特·戈达德博士
美国火箭筒武器计划再次启动要等到1940年,1931年陆军上尉莱斯利·斯金奈是一个热衷火箭武器的人,在阿伯丁试验场里莱斯利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火箭武器的研发,到1938年时莱斯利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研究经验,1940年莱斯利从夏威夷外派回来时被要求进行一项“特殊武器”研究计划,该计划没钱、没人、没支援,目的就是验证火箭武器到底有没有用,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对付坦克的最好办法就是坦克。
M10坦克歼击车是美国计划专门对付坦克的坦克
莱斯利利用手头已有的研究经验和他的海军助手上尉爱德华·厄尔利用一根从试验场捡来的无缝钢管,支架听说用的是晾衣架,瞄具是临时捡的铁丝做成,在阿伯丁试验场莱斯利上尉用自己做出来的火箭筒瞄准了第一个猎物:一辆正在做表演测试的M10坦克歼击车并成功命中,这一举引起地面军械发展部负责人巴恩斯少将的关注,火箭筒立刻成为关注的焦点并获得生产特权,除去美国本国使用外在1942年的表演测试中获得了大量国外订单,其中苏联和英国表示非常需要这一型武器(当时正值苏德战场胶着期和德国入侵北非)。
M10坦克歼击车成为“巴祖卡”火箭筒的第一个目标
“巴祖卡”火箭筒的名字是因为当时美国陆军希望这武器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名字,于是采用当时红极一时的广播喜剧明星鲍勃·伯恩斯的乐器巴祖卡,有意思的是现在提到巴祖卡被人熟知的是火箭筒而并非乐器。
鲍勃·伯恩斯
“巴祖卡”火箭筒有正式的型号,分为M1型系列和M9型系列以及M20系列,先说M1型。
M1型是最早型号分为M1型和M1A1型;M1型在1942年定型,口径60毫米,身管长1370毫米,全重5.7公斤,有效射程137米;M1型的机械瞄具早期型号是两侧都有后来改为只有左侧(档位从100米到400米),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握把和一个大型的木制肩托在下方(电池装在肩托里面,摁下扳机有个小灯会亮),M1型在筒口部有一个的方形挡焰片,尾部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这个支架的作用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火箭弹的装填。身管中、后部金属加固环可以避免身管变形,加固环的设计在后续火箭筒中都能看到。
M1型火箭炮的早期型号,注意前面的机械瞄具两侧都有,瞄具兼具挡焰器的作用
肩托里的电池
M1型在身管尾部上方有一个接线盒连接两根导线,一根导线与肩托内的电池相连接,另一根则通到扳机,扳机是以控制线路的闭合实现发射。
M1型火箭筒注意身管上面接线盒,里面是一个保险机构
M1型火箭筒第一次进入战场是在1942年的“火炬行动”,由于缺乏火箭弹受训练的士兵大多只是看过手册很少实操导致在战斗中表现不佳,实战中M1型火箭筒发射时烟雾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遭到集火,这一点被火箭筒小组成员认为是自杀行为;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潮湿、高温环境下电池很不可靠,在高盐度的环境里火箭弹的火箭发动机也会失效。
火炬行动一般指:北非登陆战役
M1A1型属于M1型的改良版本,取消了接线盒,管口增加了喇叭状挡焰器用来更好的保护射手,握把增加了保险用于提高电池寿命,火箭弹也从一开始的M6型升级为更好用的M6A1型,机械瞄具的尺码改为更实际的100米到300米三个档;M1A1型火箭筒全重5.8公斤,全长1370毫米,全重5.9公斤,有效距离137米。
M1型和MA1A型,上面的M1型是后期型
M1型和M1A1型火箭筒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5万具,制造商是似乎啥都造的通用电气公司。
通用电气公司在二战生产了众多武器
M1型M1A1型火箭筒在1942年底在北非被德军缴获,德军根据“巴祖卡”火箭筒设计出了88毫米Panzerschreck(坦克杀手)火箭筒。
“坦克杀手”火箭筒,比起“巴祖卡”威力更强
MA1A型除去单兵型号还有车载型和舰载型,车载型主要是双联装一般安装在吉普车上,舰载型则一般是安装在PT鱼雷艇上,还有一种空载型是临时改造的,卡朋特上校在他的L4型侦察联络飞机上安装了6连装M1A1型火箭筒用于反坦克,似乎还有不错的战果。
吉普车上装双联装“巴祖卡”火箭筒
卡朋特和他的L4“蚱蜢”型炮兵侦察机
M9系列分为M9型和M9A1型。
M9型火箭筒相比较M1型火箭筒外观上更加简洁,其中原来的木质肩托改为钢板冲压而成的空心多边形(这一改动是因为“巴祖卡”火箭筒后坐力不大),握把护片改为树脂材料,很大的扳机护圈方便士兵在冬季戴手套时使用,电打火改为更可靠的电磁打火;M9型火箭筒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拆成两截,回转连接用三个卡榫固定但是并不牢靠;M9型火箭筒口径60毫米,全长1550毫米,全重14.3公斤,有效射程120米。
左边M1A1型火箭筒,右边是M9型火箭筒
M9A1型火箭筒是因为M9型火箭筒的连接处不可靠进行了改进版本,改进还包括取消了原来的机械瞄具改为反射式光学瞄具,卡榫进行了修改得以更加牢靠,其指标与M9型一致。
M9A1型火箭筒
M9型火箭筒可以拆开的特点可以更方便伞兵携带。
飞机空间有限,能够折叠的火箭筒肯定更加便携,不然就是这样
“巴祖卡”火箭筒60毫米口径在二战后期面对德国中型、重型坦克时已经有些疲乏,此时德国坦克也装上了侧裙板进一步降低了火箭弹的穿深效果,当美军缴获德国“坦克杀手”后认为现有“巴祖卡”口径太小已经不能满足实战需要,然而更大口径的“巴祖卡”火箭筒在1944年被设计出来,口径达到88.9毫米,然而美国国防部却拒绝接受这款武器,无奈之下一线士兵任然使用60毫米口径的巴祖卡直到二战结束。
左边是“坦克杀手”火箭筒,右边是M1A1型火箭筒,可以看到两者的体型差距
德国四号坦克的侧裙板最早是防御苏联反坦克步枪,却阴差阳错能够很好应对反坦克火箭弹
超级巴祖卡是二战后1950年美军登陆朝鲜时发现朝鲜的T-34/85坦克就像装了ATL立场一样不仅可以弹开60毫米火箭弹,甚至有一辆坦克连中22发火箭弹居然还能开动,在巨大的震惊后美国军方立刻重启1944年的大口径“巴祖卡”火箭筒,定型为M20并立刻投送到朝鲜战场。
T-34/85坦克
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因为重量增加在身管前部加装单脚架或者两脚架,肩托前部增加了一个装有底板的立杆,这个立杆可以调节高度,在射手卧姿射击时可以和两脚架配合可以将火箭筒支撑在地面上缓解射手疲劳。
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外形上可以认为是放大版的M9A1型火箭筒,M20型火箭筒,口径88.9毫米,全重6.5公斤,全长1560毫米,最远距离1200米,发射发射M28A2高爆破甲弹时穿深达到278毫米,采用反射式光学瞄具。
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
M20火箭筒根据在朝鲜战争的表现设计出了M20A1型火箭筒,最大改变就是可以拆成两段方便携带,最远距离下降到913米,全重6.5公斤,取掉了M20原来的立杆支架只保留了两脚架,保险装置换回了M1型火箭筒的保险机构用于增加射速。
M20A1型火箭筒
M20B1/M20A1B1型火箭筒是身管轻量化的铝制身管火箭筒,前者比起后者改进了卡榫提高了气密性,全重减少到5.9公斤。
M20A1B1型
“巴祖卡”火箭筒可以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支“筒子”,开启了步兵反坦克火箭筒的浪潮,在此之后各路大神纷纷上马,坦克与反坦克之间的攻守之争又多添几分变数。
很有意思的是咱们国家立国之战时缴获并仿制了M20“超级巴祖卡”定型为51式火箭筒,使用的135型火箭弹仿制日本四式70毫米火箭弹,日本四式火箭筒又是仿制德国“坦克杀手”,德国“坦克杀手”又是仿制美国“巴祖卡”火箭筒,兜兜转转一圈可以看出“巴祖卡”火箭筒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51式火箭筒给美军坦克造成不小的损失
朝鲜战争被志愿军用火箭筒击毁的美军坦克
最后一说,美军经常用“巴祖卡”火箭筒攻击一些机枪火力点之类的,后来还发明了可以发射氯化氢毒气的特种火箭弹,目的是为了杀死躲藏在洞穴里的日军,不知为什么这个火箭弹并没有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