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件麻烦事,一般情况下,当3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腋温)不超过38.5℃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掌握正确的物理降温法就是一项必备技能。
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明显症状,可以不认为是生病。
体温低于38℃属于低热,体温在38℃~39℃之间属于中度发热,体温在39℃~41℃之间属于高热。
这这些物理降温法爸爸妈妈要学起来
一、多喝水少穿衣
推荐指数:★★★★★
补充水分+保证排便
多喝水、多小便是一种很好的带走体内热量的方法,其实大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排除体内积存的食物残渣,排泄的同时带走热量使高热降低,很多中药就是利用这种办法来完成退热的,中医称之为清下焦之热或通便。
适宜室温+减少衣物
将宝宝置于室温24℃左右的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透气,同时减少衣物,但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颤,就不能减少太多衣物,而是需要适当保暖。
二、温水擦浴
推荐指数:★★★
用温水擦拭全身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水的温度32℃~34℃比较适宜。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对于高热或者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温度太低孩子不容易接受。
具体方法:
让宝宝头部以下浸泡在略低于体温2℃的水中,同时用毛巾在他四肢和前胸后背均匀地搓揉,擦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每次擦浴时间约10分钟,间隔4~6小时。
注意:
当宝宝对退热药过敏、不耐受或者感觉烦躁的时候,温水擦浴可能会让他更舒服一点。但是,当宝宝出现寒颤发抖就要立即停止,并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同时注意室温不要过低。
三、温湿敷
将数块小毛巾浸入30℃左右的温水中取出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宝宝额前、腋下、颈部以及腹股沟区,可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毛巾,每次大概持续10分钟。
注意:
此方法适合宝宝体温较高时使用,当宝宝处于手脚冰凉、寒颤发抖时禁用,同时将室温保持在舒适的温度,以免宝宝着凉。
四、贴退热贴
推荐指数:★★
具体方法:
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宝宝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不同的品牌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父母可以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每天1-3次,降温效果可持续4—6小时。
但退热贴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感觉舒服一些,只是一种辅助措施。
注意:
贴时不要碰到宝宝的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虽然退热贴效果缓慢,但是如果宝宝感觉舒服一点也可以适当使用。
应避免的降温方法
除了列举的以上一些方法外,下面这些物理降温法麻麻们千万不要随便尝试哦!
一、酒精擦浴?NO!
酒精挥发得很快,会迅速降低体表温度,宝宝可能因全身颤抖发冷,而引起体温的再次升高。
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甚至会使宝宝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一般都不建议采用。
二、冰敷or冰枕?NO!
冰敷或冰枕可能会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导致体温升得更高,特别是当宝宝伴随有畏寒、寒颤现象的时候,更不能用这种方法。
而且对于没有表达能力的小宝宝来说,不恰当的操作还会使局部温度迅速降低,甚至冻伤他们幼嫩的皮肤,这会让宝宝更加难受。
三、捂被子?NO!
宝宝的汗腺还不发达,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还可能诱发高热惊厥和脱水。
对于正处在寒颤期、手脚发凉的宝宝来说,家长可以适当保暖,并揉搓宝宝的四肢末梢以促进血液循环;当宝宝手脚暖和并开始冒汗时,就要适当散热,千万不能捂被子。
温馨小tips
1、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可以采取以下物理降温方法。
2、应对宝宝发烧的首要原则就是提高宝宝的舒适度,因此在降温过程中,如果宝宝表现哭闹或不舒服就要立即停止使用。
3、如果宝宝体温上升,但精神状态仍然很好,就没有太大必要采取温水擦浴或者贴退热贴等措施,尽量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