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膏药清洗小窍门视频(如何清洗拔毒膏药)

中医有句口头弹“清热解毒”。昨天我看了一段视频,有中医大师发问,毒怎么解,热怎么清,现场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估计现场不仅有众多中医学子,应该还有很多成年医生和媒体记者吧。其实这个问题虽然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但毕竟清“热”解“毒”是中医经常遇到并天天在临床实践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这里我用中医知识概括的解答一下,以帮助大家释疑解惑。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毒”是什么,“热”是什么?“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医如何去清“热”解“毒”?搞清楚这些,我们的方法就不言而喻啦。中医认为,“热”和“毒”皆为邪气,都是致病因素,热为阳邪,反应在人体有湿热、虚热,痰热、郁热、燥热、腑热、脏热、实热、内热之分。具体诸如,湿热中阻,湿热下注,阴虚火旺,阴虚肺燥等等不胜枚举。中医解决“热”的途径也不外乎“清热解表”,热从便泄,滋阴清热,清热怯湿,润燥化热,辛凉解毒等等一言难尽。而“毒”怎么讲?这里重点讲讲关于“毒”的问题。

拔毒膏药清洗小窍门视频

人体感受“热”“毒”之邪不为乎两个途径,一是外感,二是内生,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疠之气,或由六淫之邪蕴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质;内毒则指病变中的病理产物蕴结日久而成。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病情险恶,该病有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呈“一毒一病”的特点,且同一毒邪致病的表现与传变规律基本相同。内毒致病则多病情复杂、病程漫长、迁延不愈。

病证之“毒”

中医学中有许多直接以“毒”命名的病证,举例如下:

阴阳毒 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证。《金匮要略》记述的阳毒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为特征,阴毒则以面目青、身痛、咽喉痛为特点。

温毒 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一类病证,即所谓“诸温夹毒”,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

时毒 《时病论》谓之时毒发颐,由时邪疫毒客于三阳经络,出现项腮颌颐等部位的肿痛等。《外科精义》记载:“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肢体痛……”又名大头天行、大头瘟、抱头火丹等。

肿毒 是各种疮疡、疔毒的统称。依据部位有虎丫毒、天蛇毒、掌心毒、手背毒、肩毒、委中毒、锐毒、穿腮毒、面发毒、耳根毒、阴包毒、穿拐毒等名称,多由热毒壅滞,败血腐肉所致,即“痈疽原是热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医宗金鉴》)。

湿毒 指湿气蕴积成毒而致的一类病证,比如湿毒下血、湿毒带下、湿毒流注、湿毒脚气、湿毒疮等。

丹毒 又名天火、火丹,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灼而得名,其中发无定处者名为赤游丹或赤游风,发于头部者名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为流火。

珍珠毒 又名舌上泡、连珠疳、口疳风等,临证可见舌下白泡,大小不一,五六个连绵而发,痛痒溃烂,多因脾肾虚火上炎或心脾积热而发。

脏毒 《三因方》中指脏中积毒之痢疾;《济生方》中指便血,谓“血清而鲜者,肠风也;浊而色暗者,脏毒也……”《血证论》中指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也有一些医籍称此为肛门痈。

乳毒 又称吹乳、妒乳,指发于乳房的疖或痈,多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

胎毒 一般多表现为婴儿的各种皮肤变态反应,比如疮疖、疥癣、痘疹等,主要由于孕产妇食用辛热、肥甘厚味,或调摄失宜,或情志不遂等因素,遗毒于胎所致。

仔细分析可知,上述病证主要涉及现代医学所言之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针对这些以毒命名或由毒所致的病证,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解毒,视情予以制约、消散或排出等措施,比如消毒、清毒、败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杀毒、伐毒等。

当然中医学关于“热”与“毒”的定义和论述为人们指明了认识的方向,处理的途径。具体到临床实践当中,好多中医高手,都有其独具一格,行之有效,药到病除的奇妙之法。有的同病异治,有的异病同治、有的大刀阔斧,有的步步为营。即使面对当下的新冠寒湿毒疫,都有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中医的奥妙之处,也是中医的大科学内涵!所谓博大精深而耶✌。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263b382eb8a3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