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有时候,原计划的教学活动会因意外情况而受到干扰,不能按照原定的方案(时间、方法、步骤等)进行,这时候完全可以改变一下预设方案,说不定灵机一动的应变,效果要比平时按预设方案进行的还要好。
比如,我们班的“生日”主题有一个教学内容是教唱《宝宝生日歌》,这节课之前是接待时间。只有二十来分钟就该上课了,李林达小朋友要求玩橡皮泥,其他幼儿也都跟着要玩,允许玩就不能按时上课了,我又不忍心扫他们的兴致,只好允许他们玩一会儿。快上课了,他们刚玩不一会儿,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让他们用橡皮泥做一个生日蛋糕,引入课题再学习歌曲岂不更好?我对小朋友们说:“ 今天我们玩个过生日的游戏,每人做一个生日蛋糕,过一会儿老师教大家唱《宝宝生日歌》。”
小朋友们兴致可高了,不大功夫就做出来各种各样很有创意的蛋糕。有的还没做完,这时我让他们一边继续做一边学唱歌,他们学唱歌的劲头也很高,很快就学会了歌曲。这次活动既没有打扰他们玩泥又提高了学唱歌的兴趣和效率,一举两得。
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幼儿都在兴致盎然地做生日蛋糕,而且做得有模有样。有的非常逼真,有的很时尚,有的很有创意,还有汉堡包呀什么的,带动着能力差的也在学习。因此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平时玩橡皮泥也做不出几件像样的东西来,这次却既有兴趣又有成果?
我又总结了一下,针对泥塑“蛋糕”来说,这是因为幼儿有熟悉的生活,吃蛋糕的体验,稍加启发就能做得很像样,以前做不好泥塑的原因第一是没有掌握初步的基本功;第二是目的性不强;第三是没有和感兴趣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不知道该做什么。再针对唱歌,如果不和做蛋糕结合起来,效果也不会这么好:兴趣高又学得快。
由此我也体会到:一节课不一定非要按自己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可以灵活的和现实情境、各种游戏结合起来,有时也可以用非正式教学完成教育教学设定的目标,总之是要孩子在快乐的情景、气氛中学习。
还可以利用现时、现场、现身说法,随时采拮生活中能见的材料进行教学,比如利用人的身体和眼前现有的环境条件就能进行数字、颜色、归类、排序等等的教学和游戏,通俗易懂,掌握和接受新知识也快;教师也减少了备课的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