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河南高温持续,旱情不断加剧。近来,连续降雨旱情有所缓解,众人感叹“凉爽”的时刻,玉米却有可能迎来新的威胁......
低温高湿——大斑病!
高温高湿——小斑病!
旱涝注意瘤黑粉!
西南——灰斑病!
玉米苞叶还是绿的,穗三叶已经失去功能,减产会极严重,注意!
2019年玉米大斑病危害很严重
2019年雨水较勤,雨量较大,且气温又高,极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流行。
央视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利于土壤增墒;但局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易造成作物倒伏、受淹;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农田湿渍害将加重。
目前黑龙江已有41个县156个监测点发生玉米大斑病,发病地块平均病株率为10.7%。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病虫测报显示,预计全省玉米大斑病总体为中等发生,部分县份可达到偏重发生,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发生区。病斑多集中在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其他县份田间多为零星发生。
玉米大斑病病害症状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近年来,随着免耕技术和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田间越冬菌源越来越多,玉米大斑病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玉米大斑病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用抗菌素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80%甲基托布津等。
玉米瘤黑粉,好吃!危害大!
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广泛发生,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患玉蜀黍黑粉病的玉蜀黍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组织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症状1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凡是植株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和器官,如茎、叶、叶鞘、雄穗、雌穗,甚至气生根均可被侵染,受害部位细胞急剧增生,体积增大,逐渐发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菌瘤,外层包被着由寄主表皮细胞转化而来的薄膜,初期为白包或略带紫红色,后期质地由软变硬,颜色变为灰白色至灰黑色,薄膜破裂,散发出大量黑褐色粉末,因此得名瘤黑粉病。
茎基部
茎中部
雄穗
雌穗
发病条件
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38℃,最低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最高为40℃,侵入适温26.7~35℃。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黑粉病属真菌性病害,玉米收获后,病菌在土壤、秸秆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季气温上升后,病菌随昆虫或气流传播,散落到玉米幼嫩的组织或器官上,降雨或潮湿后即可萌发。病菌萌发后,从组织表皮或伤口侵入,约需7-13天就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病瘤,一般25天左右,病菌成熟。黑粉病还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进一步加重传播。
预防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黑粉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到目前为止,虽然生产上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各地培育出的新品种不但产量高,抗病性也有所增强。在种植时可选用生育期相近的不同品种混合种植或间种,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加快抗病新品种的更换速度,实行大面积轮作倒茬制度。
(2)控制病源:玉米苗期,可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变黑之前,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待玉米收获后,对黑粉病较重的地块要清除田间残枝败叶,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另外,对病害较重的田块及旁边的地块实行轮作倒茬制度,也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秋季深耕翻土,冬季灌越冬水;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不能偏施氮肥,以防玉米贪青徒长。农事操作时,尽量减少对植株的损伤。
(4)药剂防治:推广包衣种子。另外,植株生长至4-5叶时,每亩喷施0.10%-0.20%的甲基硫菌灵60-70千克,隔一周再喷雾1次,一般喷雾2-3次即可,也能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